孫悟空出海尋求長生之法,兜兜轉轉來到了靈台方寸山。
原文寫到
煙霞散彩,日月搖光。千株老柏,萬節修篁。千株老柏,帶雨半空青冉冉;萬節修篁,含煙一壑色蒼蒼。門外奇花布錦,橋邊瑤草噴香。石崖突兀青苔潤,懸壁高張翠藓長。時聞仙鶴唳,每見鳳凰翔。仙鶴唳時,聲振九皋霄漢遠;鳳凰翔起,翎毛五色彩雲光。玄猿白鹿隨隱見,金獅玉象任行藏。細觀靈福地,真個賽天堂!又見那洞門緊閉,靜悄悄杳無人跡。忽回頭,見崖頭立一石牌,約有三丈餘高、八尺餘寬,上有一行十個大字,乃是 “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美猴王十分歡喜道:“此間人果是樸實。果有此山此洞。” 看勾多時,不敢敲門。且去跳上松枝梢頭,摘松子吃了頑耍。
後面緊接著就是童子帶悟空進去見菩提祖師。
作為孫悟空的第一個師父,菩提祖師的身份一直眾說紛紜。
在原著中,樵夫是說須菩提,後文中都是說菩提祖師或者祖師。
樵夫道:“不遠,不遠。此山叫做靈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個神仙,稱名須菩提祖師。那祖師出去的徒弟,也不計其數,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你順那條小路兒,向南行七八里遠近,即是他家了。”
原文中只有這一次是叫須菩提,但是這也是很多人認為菩提祖師就是須菩提的原因。
在佛教文化中,須菩提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按照佛經記載,十大弟子,各有第一,須菩提為解空第一。
《金剛經》是記載師徒兩人的對話,師傅就是釋迦牟尼佛,徒弟就是須菩提。
《金剛經》對空進行了終極解讀,為歷代所推崇。
前面說過,孫悟空代表一顆心,《金剛經》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云何降伏其心 “,西遊記安排須菩提降伏孫悟空也合情合理。
後面須菩提被簡化為菩提,在佛教中,菩提是梵文覺悟的音譯。
一個人決定開始修心,需要先發菩提心,這樣才能擁有目標和方向。
菩提祖師 + 孫悟空 = 菩提心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認為菩提祖師就是須菩提,但是在原文中,孫悟空第一次見到菩提祖師時有一首詩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這首詩的特點就是佛道混雜
大覺金仙沒垢姿,(道教)
西方妙相祖菩提;(佛教)
不生不滅三三行,(佛教)
全氣全神萬萬慈。(道教)
空寂自然隨變化,(道教)
真如本性任為之;(佛教)
與天同壽莊嚴體,(道教)
歷劫明心大法師。(佛教)
後面講大道時又說
天花亂墜,地湧金蓮。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
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
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
很明顯,菩提祖師是三教精通的。
在宗教文化中,有個詞叫” 示現 “,意思就是,當一個人需要得到幫助時,” 道 “的代言人們,會變化出一個符合情景的身份來幫助他,道教中,有老子八十一化,佛教中有”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度之 “的思想,須菩提祖師就是示現文化在文學中的體現。
孫悟空拜入菩提祖師門下後,跟師兄們學了六七年的雜事
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閒時即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凡所用之物,無一不備。在洞中不覺倏六七年
六七年後,菩提祖師講道,孫悟空高興的手舞足蹈,引起了菩提祖師的注意,於是便問悟空想學什麼道
一日,祖師登壇高坐,喚集諸仙,開講大道。真個是:
天花亂墜,地湧金蓮。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
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
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
孫悟空在旁聞聽,喜得他抓耳撓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師看見,叫孫悟空道:“你在班中,怎麼顛狂躍舞,不聽我講?” 悟空道:“弟子誠心聽講,聽到老師父妙音處,喜不自勝,故不覺作此踊躍之狀。望師父恕罪!” 祖師道:“你既識妙音,我且問你,你到洞中多少時了?” 悟空道:“弟子本來懵懂,不知多少時節。只記得灶下無火,常去山後打柴,見一山好桃樹,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飽桃矣。” 祖師道:“那山唤名爛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從我學些甚麼道?” 悟空道:“但憑尊祖教誨,只是有些道氣兒,弟子便就學了。
菩提祖師就給悟空說了‘術’,‘流’,‘靜’,‘動’,四門道法,悟空一聽都不能長生,就都說不學。
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傍門,傍門皆有正果。不知你學那一門哩?” 悟空道:“憑尊師意思。弟子傾心聽從。” 祖師道:“我教你個‘術’字門中之道,如何?” 悟空道:“術門之道怎麼說?” 祖師道:“術字門中,乃是些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能知趨吉避凶之理。” 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麼?” 祖師道:“不能!不能!” 悟空道:“不學!不學!”
祖師又道:“教你‘流’字門中之道,如何?” 悟空又問:“流字門中,是甚義理?” 祖師道:“流字門中,乃是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或看經,或念佛,並朝真降聖之類。” 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麼?” 祖師道:“若要長生,也似‘壁里安柱’。” 悟空道:“師父,我是個老實人,不曉得打市語。怎麼謂之‘壁里安柱’?” 祖師道:“人家蓋房,欲圖堅固,將牆壁之間,立一頂柱,有日大廈將頹,他必朽矣。” 悟空道:“據此說,也不長久。不學!不學!”
祖師道:“教你‘靜’字門中之道,如何?” 悟空道:“靜字門中,是甚正果?” 祖師道:“此是休糧守穀,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並入定坐關之類。” 悟空道:“這般也能長生麼?” 祖師道:“也似‘窯頭土坯’。” 悟空笑道:“師父果有些滴。一行說我不會打市語。怎麼謂之‘窯頭土坯’?” 祖師道:“就如那窯頭上,造成磚瓦之坯,雖已成形,尚未经水火煅煉,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濫矣。” 悟空道:“也不長遠。不學!不學!”
祖師道:“教你‘動’字門中之道,如何?” 悟空道:“動門之道,卻又怎樣?” 祖師道:“此是有為有作,采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脐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並服婦乳之類。” 悟空道:“似這等也得長生麼?” 祖師道:“此欲長生,亦如‘水中撈月’。” 悟空道:“師父又來了!怎麼叫做‘水中撈月’?” 祖師道:“月在長空,水中有影,雖然看見,只是無撈摸處,到底只成空耳。” 悟空道:“也不學!不學!”
後來故事大家都知道,菩提祖師在悟空的頭上敲了三下,到背著手走進門裡。
祖師聞言,咄的一聲,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這猢猻,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卻待怎麼?” 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唬得那一班聽講的,人人驚懼,皆怨悟空道:“你這潑猴,十分無狀!師父傳你道法,如何不學,卻與師父頂嘴?這番衝撞了他,不知幾時才出來啊!” 此時俱甚抱怨他,又鄙賤嫌惡他。悟空一些兒也不惱,只是滿臉陪笑。原來那猴王,已打破盤中之謎,暗暗在心,所以不與眾人爭競,只是忍耐無言。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分存心,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上者,教他從後門進步,秘處傳他道也。
這個的故事原型就是禪宗六祖慧能求法的故事,西遊記作者用一個佛教故事在《西遊記》這個志怪故事中,又藏了一個孫悟空的修心故事。
菩提祖師給孫悟空傳授的長生之法是什麼,原文中寫到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生命無他說。
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
口诀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
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台賞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
相盤結,性命堅,卻能火里種金蓮。
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這首詩講的是道教的金丹大道,而且是內丹派的修行之法,前半部分講的是保精固元,抱元守一,後半部分講,用陰陽五行成就內丹。
菩提祖師傳授了金丹大道,等孫悟空練的差不多了,又告訴孫悟空,這般還不得長生,需要躲避三災。
七十二般變化就是傳授給孫悟空,幫助渡劫的法門
卻早過了三年,祖師復登寶座,與眾說法。談的是公案比語,論的是外像包皮。忽問:“悟空何在?” 悟空近前跪下:“弟子有。” 祖師道:“你這一向修些什麼道來?” 悟空道:“弟子近來法性頗通,根源亦漸堅固矣。” 祖師道:“你既通法性,會得根源,已注神體,卻只是防備著‘三災利害’。” 悟空聽說,沉吟良久道:“師父之言謬矣。我常聞道高德隆,與天同壽,水火既濟,百病不生,卻怎麼有個三災利害?” 祖師道:“此乃非常之道: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後,鬼神難容。雖駐顏益壽,但到了五百年後,天降雷災打你,須要見性明心,預先躲避。躲得過,壽與天齊,躲不過,就此絕命。再五百年後,天降火災燒你。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喚做‘陰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燒起,直透泥垣宮,五臟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為虛幻。再五百年,又降風災吹你。這風不是東南西北風,不是和熏金朔風,亦不是花柳松竹風,喚做‘赑風’。自囟門中吹入六腑,過丹田,穿九竅,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過。” 悟空聞說,毛骨悚然,叩頭禮拜道:“萬老爺垂憐,傳與躲避三災之法,到底不敢忘恩。” 祖師道:“此亦無難,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傳不得。” 悟空道:“我也頭圓頂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竅四肢,五臟六腑,何以比人不同?” 祖師道:“你雖然像人,卻比人少腮。” 原來那猴子孤拐面,凹臉尖嘴。悟空伸手一摸,笑道:“師父沒成算!我雖少腮,卻比人多這個素袋,亦可準折過也。” 祖師說:“也罷,你要學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數,該三十六般變化,有一般地煞數,該七十二般變化。” 悟空道:“弟子願多里撈摸,學一個地煞變化罷。” 祖師道:“既如此,上前來,傳與你口诀。” 遂附耳低言,不知說了些甚麼妙法。這猴王也是一竅通時百竅通,當時習了口诀,自修自煉,將七十二般變化,都學成了。
對孫悟空完成傳道後,就沒有再出現,須菩提這類的工具人,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
須菩提祖師就是每個人心中可以傳授大道的老師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