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12138

TEST12138

长路漫漫,唯心作伴。

西游杂谈(4)

孙悟空出海寻求长生之法,兜兜转转来到了灵台方寸山。
原文写到

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又见那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牌,约有三丈馀高、八尺馀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美猴王十分欢喜道:“此间人果是朴实。果有此山此洞。” 看勾多时,不敢敲门。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

后面紧接着就是童子带悟空进去见菩提祖师。
作为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菩提祖师的身份一直众说纷纭。
在原著中,樵夫是说须菩提,后文中都是说菩提祖师或者祖师。

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

原文中只有这一次是叫须菩提,但是这也是很多人认为菩提祖师就是须菩提的原因。
在佛教文化中,须菩提是释迦摩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按照佛经记载,十大弟子,各有第一,须菩提为解空第一。
《金刚经》是记载师徒两人的对话,师傅就是释迦牟尼佛,徒弟就是须菩提。
《金刚经》对空进行了终极解读,为历代所推崇。
前面说过,孙悟空代表一颗心,《金刚经》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云何降伏其心 “,西游记安排须菩提降伏孙悟空也合情合理。
后面须菩提被简化为菩提,在佛教中,菩提是梵文觉悟的音译。
一个人决定开始修心,需要先发菩提心,这样才能拥有目标和方向。
菩提祖师 + 孙悟空 = 菩提心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认为菩提祖师就是须菩提,但是在原文中,孙悟空第一次见到菩提祖师时有一首诗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这首诗的特点就是佛道混杂

大觉金仙没垢姿,(道教)
西方妙相祖菩提;(佛教)
不生不灭三三行,(佛教)
全气全神万万慈。(道教)
空寂自然随变化,(道教)
真如本性任为之;(佛教)
与天同寿庄严体,(道教)
历劫明心大法师。(佛教)

后面讲大道时又说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很明显,菩提祖师是三教精通的。
在宗教文化中,有个词叫” 示现 “,意思就是,当一个人需要得到帮助时,” 道 “的代言人们,会变化出一个符合情景的身份来帮助他,道教中,有老子八十一化,佛教中有”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 “的思想,须菩提祖师就是示现文化在文学中的体现。

孙悟空拜入菩提祖师门下后,跟师兄们学了六七年的杂事

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

六七年后,菩提祖师讲道,孙悟空高兴的手舞足蹈,引起了菩提祖师的注意,于是便问悟空想学什么道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孙悟空在旁闻听,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 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 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 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 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甚么道?” 悟空道:“但凭尊祖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菩提祖师就给悟空说了‘术’,‘流’,‘静’,‘动’,四门道法,悟空一听都不能长生,就都说不学。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 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 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 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 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 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 祖师道:“不能!不能!” 悟空道:“不学!不学!”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 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 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 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 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 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 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 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 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悟空道:“这般也能长生么?” 祖师道:“也似‘窑头土坯’。” 悟空笑道:“师父果有些滴。一行说我不会打市语。怎么谓之‘窑头土坯’?” 祖师道:“就如那窑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煅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 悟空道:“也不长远。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 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样?” 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么?” 祖师道:“此欲长生,亦如‘水中捞月’。” 悟空道:“师父又来了!怎么叫做‘水中捞月’?” 祖师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 悟空道:“也不学!不学!”

后来故事大家都知道,菩提祖师在悟空的头上敲了三下,到背着手走进门里。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 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啊!” 此时俱甚抱怨他,又鄙贱嫌恶他。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这个的故事原型就是禅宗六祖慧能求法的故事,西游记作者用一个佛教故事在《西游记》这个志怪故事中,又藏了一个孙悟空的修心故事。
菩提祖师给孙悟空传授的长生之法是什么,原文中写到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这首诗讲的是道教的金丹大道,而且是内丹派的修行之法,前半部分讲的是保精固元,抱元守一,后半部分讲,用阴阳五行成就内丹。
菩提祖师传授了金丹大道,等孙悟空练的差不多了,又告诉孙悟空,这般还不得长生,需要躲避三灾。
七十二般变化就是传授给孙悟空,帮助渡劫的法门

却早过了三年,祖师复登宝座,与众说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忽问:“悟空何在?” 悟空近前跪下:“弟子有。” 祖师道:“你这一向修些什么道来?” 悟空道:“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 祖师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却只是防备着‘三灾利害’。” 悟空听说,沉吟良久道:“师父之言谬矣。我常闻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却怎么有个三灾利害?” 祖师道:“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驻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做‘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为虚幻。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风不是东南西北风,不是和薰金朔风,亦不是花柳松竹风,唤做‘赑风’。自囟门中吹入六腑,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过。” 悟空闻说,毛骨悚然,叩头礼拜道:“万老爷垂悯,传与躲避三灾之法,到底不敢忘恩。” 祖师道:“此亦无难,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 悟空道:“我也头圆顶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窍四肢,五脏六腑,何以比人不同?” 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 原来那猴子孤拐面,凹脸尖嘴。悟空伸手一摸,笑道:“师父没成算!我虽少腮,却比人多这个素袋,亦可准折过也。” 祖师说:“也罢,你要学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 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 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 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甚么妙法。这猴王也是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对孙悟空完成传道后,就没有再出现,须菩提这类的工具人,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
须菩提祖师就是每个人心中可以传授大道的老师的形象。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